诗词原文
山居
唐·皎然
为道狂心须自敛,漫云私语尽无妨。
松风清韵远相闻,竹月幽光静照房。
水色山光皆入眼,花香鸟语总关情。
此中真意谁能解,独坐闲庭听晚凉。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展现“为道狂心须自敛,漫云私语尽无妨”两句的韵味与意境,历史上并无确凿记录皎然写过此诗,但皎然是唐代著名诗僧,以其山水田园诗及禅意诗著称,故以此身份虚构此作。)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著名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他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曾出入仕途,后出家为僧,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士交往密切,皎然的诗歌多写山水田园,风格清丽闲淡,富有禅意,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为了修行大道,狂野的心必须自我收敛,不要说私下里的小声说话就完全无妨,松林间清风送来的悠扬韵律远远就能听见,竹林中月光静静地照耀着房间,水色山光都映入眼中,花香鸟语总是牵动着情感,这里面的真正意味谁能理解呢?我独自坐在庭院中,聆听傍晚的凉风。
释义
首联“为道狂心须自敛,漫云私语尽无妨”表达了修行者应当收敛狂野之心,即使私下交谈也应注意言行,不可放纵,颔联和颈联则描绘了山居环境的清幽与美好,松风、竹月、水色、山光、花香、鸟语,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自然画卷,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深刻感悟,以及寻求知音的孤独心境。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山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修行之道的深刻理解,首联以“为道狂心须自敛”开篇,点明了修行的主旨,即要收敛内心的狂野与浮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专注,颔联和颈联则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尾联则以“此中真意谁能解”作结,既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深刻感悟,又流露出寻求知音的孤独心境,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禅意,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由于此诗为虚构作品,以下创作背景为基于皎然生平及唐代社会背景的合理想象)
皎然在唐代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仕途坎坷,他选择出家为僧,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在长期的修行与山居生活中,他深刻体会到了自然之美与修行之道,于是创作了这首诗,诗中通过对山居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对修行之道的理解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也流露出他在修行道路上的孤独与寻求知音的渴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