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来浑似春风语,啼向西风不是时。的意思及出处

风云1110个月前

诗词原文

鹧鸪

唐·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听来浑似春风语,啼向西风不是时”为后人化用此诗意境所总结之句,非原诗直接出现,但以下解析将围绕此意境展开,以体现原诗精髓。)

作者简介

郑谷,字守愚,唐代晚期著名诗人,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他自幼聪颖好学,文思敏捷,工于作诗,尤长于五言律诗,时人称之为“郑五律”,郑谷一生未得显达,多任小官职,但其诗作在当时及后世均有较高评价,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译文

(整首诗译文,侧重体现“听来浑似春风语,啼向西风不是时”的意境)

鹧鸪在温暖的草地上嬉戏,五彩斑斓的翅膀如同锦绣般整齐,它们的品种或许与山鸡相近,在烟雨朦胧的青草湖边飞过,又在黄陵庙的花落时节啼鸣,远行的游子听到鹧鸪的啼声,不禁泪湿衣袖;佳人们唱起关于鹧鸪的歌曲,也忍不住眉头紧锁,它们在宽阔的湘江上相互呼应,却在苦竹丛中日渐西沉,仿佛那啼声在诉说着不合时宜的哀愁,如同春风中的细语,却在西风中显得格外凄清。

释义

“听来浑似春风语,啼向西风不是时”这句化用的意境,描绘了鹧鸪啼声的温柔与哀愁,春风中的鹧鸪啼声,如同温柔的细语,给人以慰藉;但同样的啼声,在西风中却显得不合时宜,透露出一种凄清与无奈,这既是对鹧鸪啼声的描绘,也是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赏析

郑谷的《鹧鸪》一诗,通过对鹧鸪生活习性的描绘,以及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啼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诗中“听来浑似春风语,啼向西风不是时”的意境,既展现了鹧鸪啼声的温柔与哀愁,也寓意着人生的起伏与无奈,诗人通过鹧鸪这一形象,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使得整首诗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境。

创作背景

郑谷生活在唐代晚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虽然才华横溢,但一生未得显达,多任小官职,生活并不如意,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对鹧鸪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社会的批判,鹧鸪的啼声,如同诗人内心的呐喊,既是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是对现实困境的无奈,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得整首诗具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