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米贵人不饱,征戍未知何日休。的意思及出处

梦梦910个月前

诗词原文

杂诗

唐·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边城米贵人不饱,征戍未知何日休。

(注:您提供的“边城米贵人不饱,征戍未知何日休”并非直接出自沈佺期的某一首诗,但意境与沈佺期反映边塞征战、民生疾苦的诗风相近,故在此以沈佺期的代表作之一《杂诗》为基础进行解析,并尝试将您的关键词融入解析中,以体现边塞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作者简介

沈佺期,唐代诗人,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人,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官至太子少詹事,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他们的近体诗格律谨严精密,史论以为是律诗体制定型的代表诗人,原有文集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沈佺期集》。

译文

听说黄龙戍边关,连年打仗未停休。

可怜闺中寂寞月,夜夜长照汉家营。

今春少妇思夫意,昨夜良人征战情。

谁能挥师攻敌阵,一举攻下龙城关?

(注:原文中未直接包含“边城米贵人不饱,征戍未知何日休”,但此译文尝试在整体意境上贴近边塞生活的艰辛,以体现士兵与家人的思念及战争的残酷。)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边关黄龙戍的连年征战,反映了战争给士兵及其家庭带来的深重苦难,闺中少妇与征战良人的相思之情,以及对于战争何时能结束的无奈与期盼,构成了全诗的情感主线。

赏析

沈佺期的这首诗以边塞战争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战争给普通士兵及其家庭带来的无尽痛苦,诗中“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一句,以月之恒常映照出战争的无尽,表达了诗人对战争造成的家庭分离与情感缺失的深刻同情,而“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则透露出诗人对于和平的渴望与对英雄人物的期待。

将“边城米贵人不饱,征戍未知何日休”融入赏析中,可以进一步强调边塞生活的艰辛与无奈,边城的粮食价格昂贵,士兵们即使身处战场,也难以得到温饱;而征战的日子更是遥遥无期,不知何时才能结束这无尽的苦难,这样的描述更加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对士兵及其家庭造成的深重伤害。

创作背景

沈佺期生活在唐代前期,这一时期虽然国家强盛,但边疆战事不断,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负担,沈佺期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战争造成的社会问题的深刻关注与同情,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它反映了诗人对边塞战争的深刻认识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