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日暮西南秋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宫。
借得滇池水,万里洗尘埃。
四围香稻花如锦,六诏山川入画来。
作者及朝代:
此诗名为《滇池》,作者为清代诗人孙髯翁,生活在清朝乾隆年间。
作者简介:
孙髯翁,字髯公,号颐庵,自号万树梅花一布衣,云南昆明人,清代文学家、书法家,乾隆年间贡生,博学多识,擅长诗文,尤其以《大观楼长联》闻名于世,被誉为“滇中第一才子”。
译文:
昆明池(此处借指滇池)的修建是汉朝时的功绩,汉武帝的旌旗仿佛还在眼前飘扬,日暮时分,西南方向的秋草一片翠绿,鹧鸪鸟飞上了越王宫的废墟,借来滇池之水,仿佛可以洗净万里尘埃,四周环绕着香气四溢的稻田,花朵如锦绣般绚烂,六诏(古代云南地区的六个部落)的山川美景都如画般展现在眼前。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滇池的壮丽景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首联提到昆明池(滇池)的修建历史,暗含对汉武帝开疆拓土的赞美;颔联通过日暮秋草和鹧鸪鸟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哀愁的氛围;颈联“借得滇池水,万里洗尘埃”是全诗的精华,表达了诗人对滇池之水的赞美,以及希望用这清澈的水洗净世间尘埃的美好愿望;尾联则描绘了滇池周边稻田花香、山川如画的美丽景象。
赏析:
这首诗以滇池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滇池的壮丽景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诗人运用借代、象征等修辞手法,将滇池之水赋予了洗涤尘埃、净化心灵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也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先贤的缅怀,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孙髯翁生活在清朝乾隆年间,这一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作为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孙髯翁对自然美景和历史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游历滇池时,被其壮丽景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打动,于是创作了这首《滇池》诗,通过这首诗,诗人表达了对滇池之美的赞美和对历史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