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区梁益岂足支,不忍安坐观异姓。下一句是什么?

小编510个月前

诗词原文

勤王

唐·杜甫

区区梁益岂足支,不忍安坐观异姓。

巴汉此路多险阻,安危之要所必争。

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作者简介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思想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小小的梁州和益州怎么能够支撑大局,我怎能忍心安然坐着观看异姓之人篡夺政权。

巴地和汉水之间的这条路多么艰险,是关乎国家安危的必争之地。

哪里能找到壮士来挽起天河之水,洗净兵器从此永远不再使用。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首句“区区梁益岂足支”指出梁州和益州地域狭小,难以支撑国家大局;次句“不忍安坐观异姓”表达了他对国家政权被异姓之人篡夺的愤怒和不安;三、四句“巴汉此路多险阻,安危之要所必争”进一步强调了巴地和汉水之间道路艰险,是关乎国家安危的关键之地;末两句“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则表达了他对和平的渴望,希望有人能挽起天河之水,洗净兵器,使战争永远不再发生。

赏析

这首诗以激昂的笔触表达了杜甫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忧虑和对和平的强烈渴望,诗中通过对比梁益之地的狭小与国家大局的广阔,以及巴汉之路的艰险与安危之要的重要性,突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诗人以“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的豪迈想象,表达了他对和平的无限向往和美好愿景,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杜甫晚年时期,当时唐朝已经陷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军事冲突之中,杜甫身处乱世,亲眼目睹了国家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愤慨,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寄托了他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杜甫个人的思想感情,也代表了当时广大人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期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