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德星浑未识,不辞深夜倚阑干。出自哪首诗?

春秋149个月前

诗词原文

观星

唐·杜牧

闻道德星浑未识,不辞深夜倚阑干。

欲知天下苍生福,须问天边处士寒。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生活在晚唐时期,才华横溢,诗文兼擅,尤其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的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作品中常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

译文

听说有德行之高的人如德星般璀璨,但我至今还未曾亲眼见过,于是我不顾夜深,依然倚靠在栏杆旁眺望星空,想要知道天下百姓的福祉如何,就必须关心那些隐居在天边、生活清寒的有德之士。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杜牧对于高尚品德之人的向往与追寻,以及他对于社会民生福祉的深切关怀,首句“闻道德星浑未识”以“德星”比喻品德高尚之人,表达了诗人对这类人的仰慕之情,同时透露出自己尚未遇见的遗憾,次句“不辞深夜倚阑干”则描绘了诗人不顾夜深,依然坚持寻找、等待德星(即品德高尚之人)的形象,展现了他的执着与坚持,后两句则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于社会福祉的看法,认为关心并帮助那些生活清寒的有德之士,是实现社会和谐、增进百姓福祉的关键。

赏析

这首诗以观星为引子,巧妙地将对高尚品德之人的追求与对社会福祉的关怀相结合,表达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诗中“德星”的比喻新颖独特,既赋予了品德高尚之人以璀璨夺目的形象,又暗含了寻找和发现这类人的不易,而“不辞深夜倚阑干”的描写,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对高尚品德之人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后两句的议论更是深刻而有力,直接点明了诗人对于社会福祉的看法和态度,即关心并帮助那些生活清寒的有德之士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牧晚年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凋敝,诗人深感忧虑,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来唤起人们对高尚品德之人的重视和尊重,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福祉的深切关怀,在晚唐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里,杜牧以他的诗歌为武器,勇敢地批判现实、呼唤正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