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喜雨
宋·陈造
旱魃为妖欲请祈,拥衾又听五更雨。
老农屈指元无三日晴,造物何曾一日休。
云气半开新出日,林梢初滴未全流。
丰年不特人欢忭,并喜前山麦渐秋。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造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陈造,字唐卿,高邮(今属江苏)人,南宋文学家、诗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三年,卒于宁宗嘉定十四年,年七十一岁,孝宗淳熙二年(公元一一七五年)进士,官至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以文学名世,才气纵横,下笔不能自休,尤工于诗,造语奇丽,间杂诙谐,得中晚唐人风致,著有《江湖长翁集》四十卷,由子师道刊于芜湖,又有《江湖长翁词》一卷传世。
译文
旱魃作祟,人们正打算祈求降雨,而我却在五更时分,拥着被子又听到了雨声,老农屈指一算,原来就没有连续三天的晴天,大自然造物主又怎会有一天休息的时候呢?云层半开,太阳初露,林梢上刚刚滴下雨珠,但雨水还未完全流淌开来,丰收之年不仅让人们欢欣鼓舞,更令人高兴的是前山的麦子也渐渐成熟,迎来了秋收的季节。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久旱之后终于迎来降雨的喜悦心情,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听到雨声的感受,以及老农对天气变化的感慨,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丰收的期盼,诗中也透露出一种对大自然造化的赞叹和欣赏。
赏析
这首诗以“喜雨”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感和热爱,首句“旱魃为妖欲请祈”点明了背景,即久旱不雨,人们正打算祈求降雨。“拥衾又听五更雨”一句,以诗人的个人感受切入,表达了听到雨声时的喜悦心情,后两句则通过老农的感慨和天气的变化,进一步烘托出降雨带来的希望和喜悦。
在表达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句更加生动有趣,如“老农屈指元无三日晴”一句,通过老农的口吻,表达了人们对天气变化的无奈和感慨;而“造物何曾一日休”一句,则拟人化了大自然造物主,强调了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发,诗人陈造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自然现象的敏感和对民生的关怀使得他写下了这首《喜雨》,通过描绘降雨带来的喜悦和希望,诗人表达了对自然造化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丰收的期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