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门不掩俗人稀,成就山房一段奇。下一句是什么?

小编149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房

宋·释绍嵩

柴门不掩俗人稀,成就山房一段奇。

竹色满庭风入座,松声终日雨随扉。

幽居自适心常静,清景相宜兴未违。

莫道此中无乐事,人间何处有尘机。

作者简介

释绍嵩,宋代僧人、诗人,生卒年不详,他活跃于南宋时期,以诗文闻名于世,尤其擅长描绘山林隐逸生活,其作品多反映了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向往,释绍嵩的诗风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深受后世文人墨客的喜爱。

译文

柴门未曾掩闭,因为俗世之人稀少来访,这反而成就了山房中一段奇妙的景致,庭院里竹影婆娑,清风仿佛也随之入座;松树声声,终日如同细雨轻敲着门扉,在这幽静的环境中居住,内心自然宁静平和,清幽的景色与心境相得益彰,未曾违背自己的兴趣与志向,不要说这里没有什么快乐的事情,试问人间哪里还有像这样远离尘嚣、充满机巧的地方呢?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山房的清幽环境,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宁静生活的向往,首句“柴门不掩俗人稀”点出山房少有人扰的宁静,次句“成就山房一段奇”则是对这种宁静之美的赞叹,接下来两句通过竹色、松声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山房的清幽与雅致,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喜爱与满足,以及对尘世纷扰的厌倦。

赏析

本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清新脱俗的山居图景,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山房的幽静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中“竹色满庭风入座,松声终日雨随扉”两句尤为传神,既表现了自然景物的生动与和谐,又暗含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是对隐逸生活的颂扬。

创作背景

释绍嵩作为一位僧人诗人,其创作多受佛教思想影响,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山林中隐居时所作,通过对山房周围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在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诗人选择远离尘嚣,寄情山水,以寻求心灵的慰藉与自由,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与追求,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