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破窠窟
朝代:清代
作者:释敬安
心法先当破窠窟,世缘最忌养萌芽。
几回拈出偈成后,月满松风径自斜。
作者简介
释敬安(1851-1912),俗姓黄,字寄禅,号八指头陀,湖南湘潭人,他是晚清著名的诗僧,与虚云、谛闲、弘一等并列为“清末四大高僧”,释敬安一生精研佛学,诗风清新脱俗,深受后人敬仰,他的诗作多反映佛教思想,同时也融入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译文
修心之法首先要打破固有的观念和束缚,世俗的因缘最忌讳让它滋生萌芽,几次在悟出禅理写成偈语之后,只见月光洒满松林,小路在微风中静静延伸。
释义
“心法先当破窠窟”意指在修行佛法时,首先要打破内心的固有观念和偏见,才能领悟真正的佛法。“世缘最忌养萌芽”则强调要断绝与世俗的纠葛和因缘,避免它们像萌芽一样生长,影响修行。“几回拈出偈成后,月满松风径自斜”则描绘了诗人悟道后的宁静景象,月光、松风、小径,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和谐。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佛教修行的深刻理解和感悟,首句“心法先当破窠窟”直接点明了修行的关键,即要打破内心的束缚和偏见,次句“世缘最忌养萌芽”则进一步强调了断绝世俗因缘的重要性,后两句则通过描绘悟道后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超脱,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性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释敬安生活在晚清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时代,他深感世俗的纷扰和痛苦,于是选择遁入空门,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这首诗正是他在修行过程中,对佛教心法和世俗因缘的深刻感悟的体现,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佛教修行的坚定信念和追求,以及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这首诗也反映了晚清时期知识分子对精神解脱的渴望和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