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句不须论旧约,相随阳羡有篮舆。的解释

生辉79个月前

诗词原文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

宋·苏轼

一径萧萧竹万竿,半含霜雪半含烟。

从来此境人难到,不似桃源别有天。

寒声碎玉鸣榔畔,疏影奇姿映窗前。

佳句不须论旧约,相随阳羡有篮舆。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译文

一条小径上萧萧竹声万竿摇曳,竹子一半含着霜雪一半含着云烟,从来这里的境界人们很难到达,不像那桃源仙境另有一番洞天,寒风中碎玉般的竹声在船桨边鸣响,稀疏的竹影以奇姿倒映在窗前,美好的诗句不必去论说旧时的约定,跟随我一起在这阳羡之地有竹轿相伴。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竹林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以及诗人与弟弟一同游览时的愉悦心情,诗中通过“萧萧竹万竿”、“半含霜雪半含烟”等描写,展现了竹林的清幽与神秘;而“寒声碎玉鸣榔畔,疏影奇姿映窗前”则进一步描绘了竹子的声音与姿态之美,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与弟弟一同游览的惬意,以及不必拘泥于旧约,随遇而安的心境。

赏析

这首诗以竹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竹林的清幽与美丽,诗人以“萧萧竹万竿”开篇,既描绘了竹林的茂密,又暗示了竹声的清脆。“半含霜雪半含烟”一句,将竹子的形态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美感,后两句则通过“寒声碎玉”和“疏影奇姿”的描写,进一步展现了竹子的声音与姿态之美,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与其弟苏辙一同游览华藏院时所作,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常一同游览山水,吟诗作对,此诗即是在游览过程中,面对满园翠竹,苏轼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赞美竹子、抒发兄弟情谊的诗篇,诗中“佳句不须论旧约,相随阳羡有篮舆”一句,既表达了诗人与弟弟一同游览的惬意,也体现了他们随遇而安、不拘泥于旧约的生活态度。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