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僧院紫竹
唐·李嘉祐
杳杳山寺钟,悠悠远客情。
曙风清宿雾,秋竹滴寒声。
叶落孤猿叫,僧言此画难再觅,
官归江西却相忆,闲来窗下拂尘清。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嘉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嘉祐,字从一,生卒年不详,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天宝七年(748年)进士,授秘书正字,肃宗至德中,为起居郎,出为台州刺史,迁袁州长史,大历中,又为苏州刺史,世称“李苏州”,与严维、皎然、灵一并有诗名,时称“吴中四友”,其诗清丽婉曲,多写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与韦应物并称“韦李”,有《李嘉祐集》二卷传世。
译文
山寺的钟声在深远的山谷中回荡,远方的客人心中涌起悠悠的情思,清晨的风吹散了夜晚的雾气,秋日的竹林中传来清冷的滴水声,树叶飘落,孤独的猿猴在啼叫,僧人说这样的景致如同画卷一般难以再次寻觅,当我官职期满回到江西时,却常常怀念起这里的景致,闲暇时便在窗下拂去尘埃,回忆往昔。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离开山寺时的情景,通过山寺的钟声、清晨的风、秋日的竹、落叶和猿猴的叫声等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凄清的氛围,僧人言此画难再觅,既是对眼前景致的赞美,也暗示了诗人对这段时光的留恋和不舍,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这段经历的怀念和回忆。
赏析
这首诗以景写情,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山寺的钟声、清晨的风和秋日的竹等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凄清的画面,与诗人的离愁别绪相呼应,僧人言此画难再觅,不仅是对眼前景致的赞美,也表达了诗人对这段时光的留恋和不舍,最后两句则通过“官归江西却相忆”和“闲来窗下拂尘清”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这段经历的怀念和回忆,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仕途经历有关,李嘉祐在唐代曾任官职,并多次调任,这首诗可能是在他离开某个山寺时所作,通过描绘山寺的自然景色和僧人的话语,表达了他对这段时光的留恋和不舍,也反映了诗人对仕途的感慨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在唐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首诗也是这一传统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