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州别驾亦浪语,渠家四印何曾铸。的解释

风云69个月前

诗词原文

涪州别驾

唐·杜甫

涪州别驾亦浪语,渠家四印何曾铸。

空名适足误儿曹,要须回舞袖拂尘土。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涪州的别驾(官职名)也在胡言乱语,说他家有四枚官印(象征权力和地位)其实从未铸造过。

这些空名只会误导年轻人,他们需要回到现实中,挥动衣袖拂去身上的尘土(意指抛弃虚幻的功名追求)。

释义

这首诗是杜甫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讽刺,涪州别驾是一个官职,但诗中的别驾显然是在夸大其词,吹嘘自己家族的权势和地位,声称拥有四枚官印,但实际上这些都是虚假的,杜甫通过这首诗告诫年轻人不要被这些虚假的名声所迷惑,应该脚踏实地,追求真实的人生价值。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杜甫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深刻洞察和批判,他通过讽刺涪州别驾的虚妄之言,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虚荣和浮夸现象,他也通过“空名适足误儿曹”一句,表达了对年轻人的关心和期望,希望他们能够认清现实,不被虚幻的名利所迷惑,整首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体现了杜甫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独特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杜甫在涪州期间的经历有关,杜甫在晚年曾流寓四川一带,其中包括涪州,在这个时期,他深刻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良风气,尤其是官员们的浮夸和虚荣,这首诗可能就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讽刺和批判,通过这首诗,杜甫不仅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不满和担忧,也表达了对年轻人的期望和教诲。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的标题和内容都指向了涪州别驾和官印等具体元素,但更重要的是它所传达的深刻社会意义和人生哲理,这也是杜甫诗歌一贯的特点之一:通过具体的形象和情境来传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