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汴河曲
唐·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二首(其二)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附加诗句(非完整诗篇,但包含关键词)
津口云开暮雨收,
急呼津吏催开闸。
津吏叉手不敢答,
水落滩沙舟自横。
(注:此四句并非出自某一完整知名诗篇,而是根据问题中的关键词构造的一个片段,用于解析,在正式文学作品中,未找到完全匹配的整首诗,但以下解析将基于这四句及背景进行。)
作者及朝代
假设作者:此四句若视为某未知名诗人或佚名作品,则朝代可假定为唐代,因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高峰时期,且汴河、隋亡等题材在唐代诗歌中常见。
实际参考:为便于解析,以下将假设此片段为唐代某诗人所作。
作者简介
(由于此片段非出自确切知名诗人,以下简介为假设性构建)
假设此诗人生活在唐代,深受当时社会风气和文学氛围影响,对历史事件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感悟,他善于通过自然景观与历史事件的结合,表达自己对时代变迁、社会兴衰的感慨。
译文
急呼津吏催开闸,津吏叉手不敢答。
—— 急忙呼喊渡口官吏快开闸门,渡口官吏双手叉腰却不敢回答。
(注:此译文为根据关键词片段的直译,非完整诗篇的译文。)
释义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急于通过渡口,但渡口官吏却因某种原因(可能是水位、安全等因素)不敢轻易开闸的情景,通过这一细节,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焦急与无奈,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社会或自然环境的某种限制或困境。
赏析
这句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场景,展现了诗人与渡口官吏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诗人对通过渡口的迫切愿望,通过“急呼”与“叉手不敢答”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官吏的谨慎态度,这句诗也隐含了对社会现实或自然环境的批判与反思,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变迁中人们处境的深刻关注。
创作背景
假设此诗句创作于唐代某个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发,人们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诗人通过描绘渡口官吏不敢轻易开闸的情景,反映了当时社会或自然环境的某种困境,以及人们对这种困境的无奈与挣扎,这句诗也体现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思考和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洞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