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湘累祠
朝代:清代
作者:屈大均
湘累落英曾几何,陶令东篱未是多。
屈子独醒空自苦,刘伶终日醉为歌。
三闾遗庙寒烟起,九畹芳菲野露沱。
惆怅千秋同一恨,江潭憔悴问渔蓑。
作者简介
屈大均(1630年-1696年),字介子,一字翁山、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明诸生,早年曾参与反清斗争,失败后削发为僧,名今种,字一灵、骚馀,中年还俗,更名名世,字翁山、介子,号莱圃,亦称番禺先生,晚年一度客居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北麓,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翁山诗略》、《翁山文外》、《翁山易外》等。
译文
湘水边屈原洒落的落花才几何,陶渊明东篱下的菊花也不算多。
屈原独自清醒却白白受苦,刘伶终日沉醉反而高歌。
三闾大夫的庙宇寒烟袅袅升起,九畹兰花在野外被露水沾濡。
惆怅千秋以来共同的遗憾,在江潭边憔悴地询问渔翁的蓑衣。
释义
湘累落英:指屈原在《离骚》中提到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象征屈原的高洁与孤独。
陶令东篱:指陶渊明《饮酒》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代表陶渊明的隐逸生活。
屈子独醒:指屈原在乱世中保持清醒,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刘伶终日醉:刘伶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之一,以嗜酒著称,此处用以对比屈原的清醒与刘伶的逃避。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屈原与陶渊明的不同人生选择,表达了诗人对屈原高尚情操的敬仰和对时局的无奈,首联以“湘累落英”与“陶令东篱”相对,既展现了屈原与陶渊明的不同生活态度,也暗示了诗人对两者不同人生哲学的思考,颔联通过“独醒”与“终日醉”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屈原的孤独与清醒,颈联则描绘了屈原庙宇的荒凉与兰花的凋零,象征着屈原精神的失落与不被理解,尾联以“惆怅千秋同一恨”总结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屈原遭遇的同情与共鸣,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局的深深忧虑。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多感时局艰难,屈大均作为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与诗人,其作品中常流露出对时局的忧虑与对历史的反思,此诗通过对屈原与陶渊明的对比,不仅表达了对屈原高尚情操的敬仰,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无奈之情,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诗人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与见解,寄托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