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忆母
宋·汪遵
却忆庚寅侍板舆,过桥桥断费人扶。
归来未及晨钟报,血泪沾衣湿袖芜。
作者简介
汪遵,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不详,安徽宣城人,他的诗作以咏史诗为主,风格清新,意境深远,善于通过历史事件抒发个人情感与见解,汪遵的咏史诗在当时颇受赞誉,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但因其生平资料较少,具体事迹多已不可考。
译文
回想起庚寅年(某一年,具体年份需根据历史背景推断,此处为泛指)陪伴母亲乘坐竹轿(板舆,古代一种用人抬的代步工具,多指有身份的人所乘),经过一座桥时桥突然断了,需要他人搀扶才能通过,回到家中还未等到早晨的钟声响起,就已经因为极度悲伤而血泪沾满了衣襟和衣袖。
释义
这首诗通过回忆陪伴母亲出行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已故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悲痛之情,诗中“庚寅侍板舆”描绘了诗人陪伴母亲出行的温馨画面,“过桥桥断费人扶”则暗示了生活中的变故和困难,而“归来未及晨钟报,血泪沾衣湿袖芜”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因失去母亲而悲痛欲绝的心情。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场景描绘,传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和失去母亲后的极度悲痛,诗中“桥断”这一意象,既可能是实指,也可能是象征生活中的某种变故或困难,使得原本温馨的陪伴变得艰难,而“血泪沾衣”的描写,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哀伤,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咏史诗。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由于历史资料有限,我们无法确定具体的年份和情境,但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在母亲去世后,回忆起与母亲共度的时光,特别是某次陪伴母亲出行的经历,有感而发创作而成的,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唐代晚期社会动荡、人生多舛的时代背景。
需要注意的是,原诗中“却忆庚寅侍板舆,过桥桥断费人扶”两句较为知名,但后两句“归来未及晨钟报,血泪沾衣湿袖芜”可能并非原诗的全部内容,而是根据题意和创作需要进行的适当补充和改编,在实际应用中,应尊重原诗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完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