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晚春
唐·韩偓
草木无光红紫迟,春半何曾有春意。
皇州春色谁为主,半属花神半属诗。
作者及朝代
韩偓,晚唐诗人,生于唐代晚期(约公元842年-约923年),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是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并称“小李杜”(李商隐、杜牧为“大李杜”),韩偓的诗作才情横溢,风格独特,多抒发个人怀抱,反映时代变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作者简介
韩偓自幼聪颖好学,文思敏捷,早年曾得宰相令狐绹赏识,后入朝为官,历任多职,晚唐政治腐败,宦官专权,韩偓因直言进谏而屡遭排挤,最终辞官归隐,他的诗歌作品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尤其擅长七言律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草木失去了往日的光泽,花朵绽放得比往常迟缓,都已经到了春天的一半,却丝毫感觉不到春天的气息,在这皇都之中,春天的景色究竟属于谁呢?一半属于掌管花开的花神,一半则属于吟咏春天的诗人。
释义
首句“草木无光红紫迟”描绘了春天草木失去光泽,花朵迟开的景象,暗示了春天的迟来或春意的不浓,次句“春半何曾有春意”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迟到的惊讶和不满,后两句则转而以轻松幽默的口吻,将春天的景色归之于花神和诗人,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也透露出一种自嘲和无奈的情绪。
赏析
这首诗以晚春为背景,通过描绘草木无光、花朵迟开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迟到的遗憾和不满,诗人并未沉溺于这种消极情绪中,而是以一种豁达和幽默的态度,将春天的景色归之于花神和诗人,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敬畏,也体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韩偓晚年归隐之后,晚唐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诗人身处乱世,心中难免有诸多感慨和无奈,诗人并未因此消沉,而是以一种豁达和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晚春景象,表达了对春天迟到的遗憾,但同时又以一种自嘲和幽默的方式,将春天的景色归之于花神和诗人,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敬畏,也透露出一种超脱和自在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正是诗人在乱世中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的一种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