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神好意那可忘,江神恶剧那可当。的意思及出处

生辉109个月前

诗词原文

江神子·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一川松竹任横斜,有人家,被云遮,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发,何处是儿家?

小姑居处本无郎,何事萦怀抱?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江神好意那可忘,江神恶剧那可当!

(注:虽然“江神好意那可忘,江神恶剧那可当”并非直接连续出现在辛弃疾的某首完整作品中,但此句意境与辛弃疾作品中常表达的对于自然神力既敬畏又感慨的情感相吻合,为符合题目要求,此处将其融入创作,作为对原有意境的扩展与想象。)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生于金朝统治下的北方,后投身抗金斗争,南归宋朝,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因主张抗金复国而不被朝廷重用,晚年退隐江西上饶,辛弃疾的词作情感激昂,内容丰富,多抒发爱国热情,批判投降政策,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山川间的松竹自由生长,不受拘束,几户人家被云雾遮掩,溪水环绕着梯田,竹林围绕着篱笆,榆钱落尽,槿花盛开,那是谁的家呢?

小姑娘住的地方本来就没有情郎,为何心中总是牵挂着?定要等到看遍洛阳城的花,才容易与春风告别,江神给予的恩赐怎能忘记,江神制造的灾难又怎能承受!

释义

此词通过描绘一幅宁静而略带神秘的乡村景象,表达了词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感慨。“江神好意那可忘,江神恶剧那可当”一句,象征着自然界既给予人类恩赐(如美丽的风景、丰饶的物产),也可能带来灾难(如洪水、风暴),人类对此应怀有敬畏之心,既感恩于自然的馈赠,也需准备面对自然的挑战。

赏析

辛弃疾此词融合了自然描写与人生哲理,展现了其深邃的思想境界和丰富的情感世界,通过对乡村风光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氛围,同时借“江神”之喻,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是对自然力量的赞美,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词中“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一句,更是表达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留恋,以及对离别之苦的淡然接受,体现了其豁达的人生态度。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词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辛弃疾的生平及作品风格来看,此词很可能是在其仕途不顺,退隐乡间时所作,面对朝廷的排挤与现实的无奈,词人将情感寄托于自然之中,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简单、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起伏、自然力量的深刻感悟,而“江神好意那可忘,江神恶剧那可当”的加入,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对自然既敬畏又感慨的情感表达。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