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是物皆诗料,兰桨穿湖即水仙。的意思及出处

春秋119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游松江

宋·苏轼

松江泗水去无回,浪淘沙尽始见金。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孔明已死谁堪继,仲达犹生定不饶。

松江是物皆诗料,兰桨穿湖即水仙。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译文

松江与泗水东流不回,大浪淘沙之后才能见到真金,人世间多少次为往事而伤感,但山形依旧枕着寒冷的江流,诸葛亮已经去世,谁能继承他的事业?司马懿还活着,他一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指争夺天下),松江上的万物都是写诗的素材,用兰木做的船桨划过湖面,就如同水仙在舞动。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松江的自然风光与历史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英雄逝去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诗意的捕捉能力,诗中“松江是物皆诗料”一句,强调了松江及其周围环境的诗意盎然,而“兰桨穿湖即水仙”则通过比喻,将划船的动作美化成水仙的舞动,富有想象力和美感。

赏析

这首诗在内容上融合了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情感深沉而意境开阔,苏轼以松江为背景,不仅描绘了其壮丽景色,还巧妙地融入了三国时期的典故,使得诗歌既有自然之美,又有历史之厚重,在表达手法上,苏轼运用了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特别是“松江是物皆诗料”一句,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将松江及其周围的一切视为创作的源泉,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苏轼被贬谪期间,他游历松江时,面对眼前的自然美景和历史的沧桑巨变,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感,他对自然之美充满敬畏和热爱;他也对人生无常、英雄逝去的现实感到无奈和感慨,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轼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自然、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也反映了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态度。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