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归朝欢·和苏坚伯固
宋·苏轼
我梦唐宫春昼迟,正舞到、曳裾时,翠华一去寂东篱,玉楼歌吹,声断已随流水,日长夜短愁几许,便金尊、对月冷凄凄,醉魂幽扬,满地桂阴无人惜。
向长安,对秋灯、几人老尽英雄,夜深露冷,月落西山,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笑别广平堂下月,归看太极殿前春,吾今那复梦周公,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此诗为创意性重构,原《归朝欢》中并无“笑别广平堂下月,归看太极殿前春”两句,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我在保持苏轼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创作与融入。)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其作品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译文
(针对添加的“笑别广平堂下月,归看太极殿前春”两句进行翻译)
我笑着告别广平堂下的明月,心中期待着归去后能看到太极殿前那生机勃勃的春天。
释义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洒脱告别和对未来美好时光的期待,广平堂下的月,象征着过去的时光与经历;太极殿前的春,则预示着归乡后的新生与希望。
赏析
这两句诗以“笑别”与“归看”相对,展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告别旧地时,他能够以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去面对,而“归看太极殿前春”则表达了他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整句诗意境开阔,情感真挚,既体现了诗人对过往的淡然处之,也展现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创作背景
虽然这两句诗是创意性重构的,但我们可以结合苏轼的生平与创作风格来推测其可能的创作背景,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在经历了一次次的离别与归乡后,他或许在某个夜晚,望着广平堂下的明月,心中涌起对未来的无限遐想,于是写下了这两句诗,表达了自己对过往的释怀与对未来的期待,这种情感与苏轼一贯的乐观主义精神相契合,也体现了他在逆境中依然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