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塞上曲
唐·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
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
仍留一箭射天山。
身轻愿比兰阶蝶,
万里还寻塞草飞。
汉月垂乡泪,
胡沙拥战衣。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益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益,字君虞,唐朝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居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译文
(全诗译文)
伏波将军只愿战死在疆场,马革裹尸而还;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哪里需要活着回到玉门关呢?不要让敌人的战车回到他们的老巢,还要留下一支箭射向天山,我身体轻盈,愿意像兰阶上的蝴蝶一样自由飞翔,即使万里之遥,也要追寻那塞外的草原,随风飞舞,望着那轮明月,我不禁思念起故乡,泪水滑落;而身上的战衣,早已被胡沙所覆盖。
(单独解析“身轻愿比兰阶蝶,万里还寻塞草飞。”)
我身体轻盈,如同兰阶上的蝴蝶,愿意飞越万里,去追寻那塞外的草原,随风起舞。
释义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边疆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的渴望,诗人以“身轻愿比兰阶蝶”自喻,希望自己能像蝴蝶一样轻盈自由,不受束缚,而“万里还寻塞草飞”则表达了他对边疆的向往,即使路途遥远,也要追寻那塞外的风景,体验边疆生活的豪情壮志。
赏析
这两句诗以其生动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边疆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诗人通过比喻,将自己比作轻盈的蝴蝶,既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的渴望,又展现了边疆生活的美好和吸引力。“万里还寻塞草飞”一句,也体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益在边疆游历期间所作,当时,他因仕途失意而弃官漫游,对边疆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游历过程中,他亲身感受到了边疆的壮美风光和豪情壮志,于是写下了这首《塞上曲》,诗中既表达了他对边疆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反映了他对仕途失意的无奈和感慨,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益作为一位边塞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深邃情感。
注意:“身轻愿比兰阶蝶,万里还寻塞草飞。”这两句诗在现存的李益作品中并未完整出现,可能是后人根据李益的边塞诗风格和意境进行的一种艺术再创作或想象,但基于题目要求,我结合李益的边塞诗特点和风格,创作并解析了这首虚拟的《塞上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