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帘竟日无余事,庭草虽长不用鞭。的解释

春秋5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闲居

唐·白居易

垂帘竟日无余事,庭草虽长不用鞭。

老去齿衰嫌橘酒,病来肺渴爱茶煎。

有时扪虱独搔首,目送归鸿对晚烟。

内省不疚神自安,室迩人遥心自闲。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诗魔”和“诗王”,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保持着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其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译文

整日放下帘子没有什么别的事情可做,庭院里的草虽然长长了却也不用鞭子去驱赶。

年老牙齿不好嫌弃橘酒太酸,生病后肺里干渴更喜欢煎茶来喝。

有时独自扪着虱子搔着头,眼睛目送着归雁对着傍晚的炊烟。

内心反省没有愧疚神灵自然安宁,住处虽近但人心遥远内心却感到悠闲。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白居易在闲居生活中的宁静与自在,首联“垂帘竟日无余事,庭草虽长不用鞭”直接点出诗人整日无事可做,庭院中的草虽然长长了,但也不用去驱赶,表现出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颔联和颈联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日常生活和心境,包括年老齿衰、肺渴爱茶、扪虱独搔首、目送归鸿等细节,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闲适与自在,尾联“内省不疚神自安,室迩人遥心自闲”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即使身处闲居之中,也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赏析

这首诗以闲居生活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白居易在晚年生活中的宁静与自在,诗中通过“垂帘竟日无余事”、“庭草虽长不用鞭”等细节描写,营造出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氛围,诗人还通过“老去齿衰嫌橘酒”、“病来肺渴爱茶煎”等细节描写,展现了自己年老体衰、肺病缠身的现实状况,但即便如此,他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在,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豁达与乐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当时他已经历了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起伏,逐渐转向了一种更加闲适和自在的生活方式,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闲居生活,表达了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喜爱和向往,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和超脱态度,在晚年的白居易看来,人生如梦,世事无常,唯有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在,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的美好。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