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杂诗
宋·刘克庄
巧燕营巢春未半,
晚云又是商量雨。
遮得秋山一半无,
半山晴翠湿烟霭。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克庄(1187年—1269年)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刘克庄,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词人和政治家,他一生仕途坎坷,但文学成就颇高,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婉约之篇,被誉为“南宋最后一位大诗人”,他的诗作多抒发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灵巧的燕子在春天还未过半时就已开始筑巢,
傍晚时分,云彩又似乎在商量着要下雨。
这云遮得秋山一半都看不见了,
而那未被遮住的半山,晴翠之中透着湿润的烟霭。
(注:原句中“晚云又是商量雨,遮得秋山一半无”虽直接描绘了秋山,但在此诗中为春末夏初之景,故译文稍作调整以符合整体意境。)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燕子筑巢、晚云遮山等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观察和细腻感受。“巧燕营巢春未半”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晚云又是商量雨”则赋予了云彩以人性化的特征,增添了诗句的趣味性和想象力。“遮得秋山一半无”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云遮山的景象,而“半山晴翠湿烟霭”则进一步渲染了雨后山景的清新与朦胧之美。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诗中“巧燕营巢”与“晚云商量雨”的对比,既表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又暗示了天气的变幻莫测,而“遮得秋山一半无”与“半山晴翠湿烟霭”的描绘,则巧妙地运用了夸张和渲染的手法,将雨后山景的清新与朦胧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和画面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克庄在山居期间所作,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身处乱世之中,却能在山居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与美好,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诗中也隐含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待,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赞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