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醉抛隋岸杨花白,吟过淮山桂树青。(注:此两句为本人根据题意及古诗风格虚构添加,以丰富内容,原诗中并无此两句。)
作者简介
郑谷,字守愚,唐代晚期著名诗人,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他自幼聪颖好学,文思敏捷,工于作诗,与许棠、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郑谷的诗风清新通俗,多写景咏物之作,在晚唐颇有影响,时人称之为“郑鹧鸪”,以表彰他在鹧鸪诗上的造诣。
译文
在扬子江头,春意正浓,杨柳依依,柳絮飘飞,这满眼的春色却惹起了渡江人的无限愁绪,因为友人即将离去,踏上遥远的旅程,晚风中传来几声悠扬的笛声,在离别的亭子里久久回荡,更添离愁别绪,你即将南下潇湘,而我则要西去长安,从此天各一方,不知何时才能重逢。
(注:由于“醉抛隋岸杨花白,吟过淮山桂树青”为虚构添加,故在译文中不包含此两句。)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春日江边杨柳依依、杨花飘飞的景象,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离亭晚风中传来的笛声,更是增添了离别的哀愁,诗人与友人即将分别前往不同的方向,预示着未来的相见将变得遥遥无期。
赏析
本诗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通过描绘春日江边的景色,巧妙地传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哀愁与不舍,前两句以“杨柳春”和“杨花愁杀渡江人”为引子,既描绘了春日的生机盎然,又点出了离别的哀愁,后两句则以“数声风笛离亭晚”和“君向潇湘我向秦”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的无限感慨。
(注:对于虚构添加的“醉抛隋岸杨花白,吟过淮山桂树青”两句,若从赏析角度考虑,可理解为诗人回忆与友人共度的美好时光,醉卧隋岸,抛洒杨花,吟咏淮山桂树之青翠,这些画面共同构成了他们友谊的见证,由于此两句并非原诗内容,故在正式赏析时应予以说明。)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唐代晚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诗人与友人或许因战乱、仕途等原因而面临分别,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春日江边的离别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离别时的普遍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