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湘妃怨·夜来酒醒清无梦
元·阿鲁威
夜来酒醒清无梦,愁倚阑干,露滴轻寒,风前轻薄佳人命,天外飘零宕子身。
叹年华一瞬,人今千里,梦沉书远,泪滴琴尘。
作者及朝代
作者:阿鲁威,字叔重,号东泉,蒙古族,元延祐年间(1314—1320)官至翰林侍讲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
朝代:元代
作者简介
阿鲁威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诗人,其作品以散曲最为著称,风格清新自然,情感深沉,他出身于蒙古族贵族家庭,但并未沉溺于权贵生活,而是对文学有着深厚的兴趣和造诣,与当时的文人墨客多有交往,留下了不少佳作。
译文
夜晚酒醒后清醒得没有一丝梦境,忧愁地倚靠在栏杆旁,露水带来轻微的寒意,风中似乎诉说着轻薄佳人的命运多舛,而我自己则如同天外飘零的游子,身世浮沉,感叹年华如流水般逝去,如今你我相隔千里,书信难通,梦境遥远,泪水滴落在久未弹奏的琴弦上,积满了灰尘。
释义
这首散曲通过描绘酒醒后的愁绪,表达了作者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风前轻薄佳人命,天外飘零宕子身”两句,既是对佳人命运的悲叹,也是对自己漂泊无依身世的感慨。
赏析
这首散曲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内心的愁苦和无奈,上片以“夜来酒醒清无梦”开篇,奠定了全曲的基调,接着通过“愁倚阑干”、“露滴轻寒”等景物描写,进一步渲染了愁绪的氛围,下片则直接抒发了对佳人和自己身世的感慨,情感真挚而深沉。
“风前轻薄佳人命,天外飘零宕子身”两句是全曲的点睛之笔,既富有诗意又充满哲理,它们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佳人和游子的命运,也寓意着人生的无常和漂泊,这两句还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增强了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
这首散曲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阿鲁威的个人经历有关,作为一位蒙古族贵族子弟,他或许曾经历过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波折,对佳人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感悟,在创作这首散曲时,他或许正身处异乡,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和朋友,心中充满了愁苦和无奈,这种情感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抒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