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侧听屋山鸡正午,又愁寒雀暮啾啾”,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频的《山居秋思》,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山居秋思
唐·李频
秋来山居静,日夕气转幽。
独坐对霜树,闲吟近小楼。
穷途唯有泪,远望不胜愁。
侧听屋山鸡正午,又愁寒雀暮啾啾。
作者简介:
李频(818年-876年),字德新,唐大中元年(847年)进士,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李频到大理(今属云南)任南诏行军司马,次年回京任监察御史,不久又出任建州刺史(今福建建瓯),在任五年,治绩优异,后任尚书郎,乾符二年(875年)擢为侍御史,迁都官员外郎,乾符三年(876年),李频卒于官,享年五十九岁,著有《梨岳集》等,李频曾游历四方,足迹遍及江南塞北,其诗作多抒发个人情怀,反映社会现实,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
译文:
秋天到来,山中的居所显得格外宁静,早晚间的气息愈发清幽,我独自坐在窗前,面对着被霜打过的树木,悠闲地吟诵着诗句,靠近小楼,穷途末路之时,心中唯有泪水相伴;远望远方,却难以排解内心的忧愁,侧耳倾听,正午时分屋后的山鸡在啼叫,而到了傍晚,又听见寒雀在啾啾哀鸣,更添几分愁绪。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居住时的秋日景象和内心感受,通过描写秋日的静谧、霜树的萧瑟、山鸡的啼叫和寒雀的哀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忧愁和对未来的迷茫。
赏析:
这首诗以秋日山居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愁,首联“秋来山居静,日夕气转幽”点明了时间和地点,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幽的氛围,颔联“独坐对霜树,闲吟近小楼”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孤独形象,以及他面对霜树时的悠闲与无奈,颈联“穷途唯有泪,远望不胜愁”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忧愁,尾联“侧听屋山鸡正午,又愁寒雀暮啾啾”以山鸡和寒雀的叫声作为结尾,既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又深化了诗人的愁绪。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频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时期,面对穷途末路的困境,诗人选择隐居山中,以寻求内心的宁静和慰藉,山中的宁静并不能完全消除他内心的忧愁和迷茫,于是他便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