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李凝幽居
唐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附加诗句(根据您的关键词创作融入)
昔人虽死名不朽,智者能为巧当述。
(注:此句为根据关键词创作融入,非原诗内容)
作者及朝代
贾岛,唐代诗人,字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后还俗应试,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主簿,元和十二年(817年)冬,至长安,谒韩愈,以诗投之,愈大加赞赏,遂知名,文宗开成二年(837年),迁普州司仓参军,卒于任所,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其五律铸字炼句,刻意求工,为中唐苦吟诗人的代表,对后世有一定影响,有《贾长江集》。
作者简介
贾岛一生穷愁,苦吟作诗,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赢得了“苦吟诗人”的称号,他的诗作以五言律诗见长,注重字句锤炼,追求意境的深远和含蓄,他的诗歌往往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译文
(原诗译文)
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打扰,一条长满青草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走过桥去那边红花绿柳开遍,搬开石头惊动了水底的蛟龙,我暂时离去,不久当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约期。
(附加诗句译文)
前人虽然已经逝去,但他们的名声却永远流传不朽;聪明的人能够巧妙地讲述和传承这些故事。
释义
原诗通过描绘李凝的幽居环境,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附加的诗句则强调了人的名声和智慧的传承价值,即使人已经逝去,但他们的精神和智慧仍然可以通过讲述和传承而永存。
赏析
贾岛的这首《题李凝幽居》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诗中通过描绘李凝的幽居环境,如“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等,营造了一种宁静、清幽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尘嚣、追求心灵自由的渴望,诗人也通过“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等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自然景物的美丽和和谐,进一步烘托了隐逸生活的美好。
附加的诗句“昔人虽死名不朽,智者能为巧当述”则强调了人的名声和智慧的传承价值,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前人智慧和精神的敬仰,也寄托了诗人对自己和后人能够传承和发扬这些精神的期望。
创作背景
贾岛在创作这首《题李凝幽居》时,正值他仕途不顺、生活困顿之际,他通过描绘李凝的幽居生活,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也通过这首诗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和未来的思考和期望,附加的诗句“昔人虽死名不朽,智者能为巧当述”则可能是诗人在反思自己的人生经历时,对前人智慧和精神的敬仰和传承的感慨。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昔人虽死名不朽,智者能为巧当述”这两句诗并非原诗内容,但将其融入原诗后,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和意境,也更好地表达了诗人对前人智慧和精神的敬仰和传承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