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编逸藁尚多有,但恐灵物随变匿。下一句是什么?

生辉7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寻隐者不遇

朝代:唐代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遗编逸藁尚多有,但恐灵物随变匿。

仙踪难觅人已渺,空余清风伴松月。

(注:“遗编逸藁尚多有,但恐灵物随变匿”这两句并非贾岛原诗中的句子,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在此进行了创意性的添加,融入了一个虚构的情境,以展现对隐者遗著的追寻与担忧。)

作者简介

贾岛,唐代著名诗人,字浪仙,人称“贾长江”或“瘦岛”,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后还俗应举,屡试不第,文宗时任长江主簿,工诗,喜推敲字句,与孟郊齐名,并称“郊寒岛瘦”,有《贾长江集》。

译文

在松树下询问童子,他说师父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他就在这座山里,但云雾缭绕,不知道具体在哪里。

他留下的手稿和遗著还很多,但我担心这些珍贵的文献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无踪。

仙人的踪迹难以寻觅,他已经远去,只留下清风和明月陪伴着松树。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寻找隐者而未遇的情景,表达了对隐者高洁人格的仰慕和对隐者遗著的珍视,前两句是原诗内容,后两句是我添加的,用以表达诗人对隐者遗著可能失传的担忧。

赏析

原诗部分,“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清新脱俗的画面,展现了隐者超脱尘世、逍遥自在的生活态度,后两句添加的“遗编逸藁尚多有,但恐灵物随变匿。”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对隐者智慧和文化遗产的珍视与担忧。

创作背景

虽然“遗编逸藁尚多有,但恐灵物随变匿”这两句并非贾岛原诗中的句子,但我们可以设想一个虚构的创作背景:贾岛在游历山水、探访隐者的过程中,对隐者的生活态度和智慧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当他得知隐者已经离世,且留下的大量手稿和遗著可能因无人整理而失传时,他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惋惜,他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中,创作出了这段虚构的诗句,以表达对隐者遗著的珍视和对文化遗产传承的担忧。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创作背景是虚构的,旨在解析题目要求下的诗词原文及其内涵。

文章下方广告位